[学会首页]  [关闭窗口]

 

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姜添辉教授学术报告:学术性课程与分工体系的关联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019年6月22日,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主办,苏州市心理学会、阔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创新暨教育神经科学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厅举行,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吴继霞教授、副理事长冯成志教授等人及心理学会研究生分会成员参与了本次会议。
 

    下午14:50-15:30,郑州大学教授姜添辉作了题为《学术性课程与分工体系的关联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报告首先指出,目前学界对课程内容的研究仍有纰漏之处,批判教育学与型态主义聚焦于价值观范畴,其假定是统治团体透过课程,以传递特定价值观,因此须对既有文本进行解构与重建;文化再生产理论关注于课程知识结构,但过度强调不公平的教育结果,致使局限于社会控制范围。再者,这些研究取向共同围绕于社会阶级权力关系,所以忽视教育功能与分工体系的关联性,因此姜教授提出学术性课程的概念,以剖析其社会功能与影响。

    姜添辉教授表示,在课程方面,学科知识内部的系统化程度影响知识分类的程度,为维持自身学科的独立性,强分类可区隔出于其他学科的差异,透过再概念化的过程,这种强分类的知识型态成为学校课程的主流,其特性是学科分立,欠缺彼此间的整合,这种集合性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基于个别学科内部的系统化与理论化原则,因而使知识单元之间产生密切的前后顺序,亦即对既有单元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下一单元的基础,欠缺这种基础将造成学习障碍,所以学习落后的学生难以衔接新的学习强度。
 


    最后总结道,除了价值观之外,学校须配合分工体系的人力需求传递系统化的知识,因而构成学术性课程的必要性。但却强化文化再生产的社会现象。学术性课程的知识结构着重理论概念以及彼此的逻辑关系,这种垂直型结构形成知识单元之间的紧密连结与先后关联性,所以要习得此种课程只是需求对应的认识法则,进而产生隐藏性的强大筛选机制。
 

 

 

(2019-06-22 苏州市心理学会研究生分会 姜怡 撰稿)

 

[学会首页]  [关闭窗口]


苏ICP备08000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