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首页]  [关闭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研究员学术报告

 

社会心理分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018年9月23日9:00-11:3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研究员在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学,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吴继霞教授主持,心理学会会员丁芳教授以及我院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参加。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集中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等。

 

    讲座开始,杨老师为大家讲解“关系”一词的变迁,引申出中国人特有的复杂关系,随后介绍了她多年来研究“自我”与“关系”所涉及到的著作及理论,并给大家展示她进行研究的逻辑思路。随后杨老师从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自我类别化与社会类别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她多年来的研究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我、你、他、咱:解读自我的边界
2、我-我们:自我归类及双通道模型
3、他-他们:印象、对人归类、被归类
4、我们-他们:类别间/群际关系

 

 

    杨老师强调社会分类影响了我们对自我、他人的看法以及与外界的互动模式,同时也指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关系”研究的不同。杨老师关于“自我”的研究非常深入,结合自己的科研历程讲述如何挖掘研究,进行思考。

 

 

    杨老师还以丰富的案例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社会心理分类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她以药家鑫的案例延伸出的对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阶层性特征分析、在类别间存在的群际排斥和群际融合现象等。整个过程,杨老师穿插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自己的研究点。

 

 

    杨老师指出,我们透过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社会分类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实际上是我-我们透过群己、群际关系寻找到生命意义、生存规范和文化心理表征,具有很大的意义价值。

 

    在讲座的最后,杨老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耐心且细致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吴继霞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苏州市心理学会

撰稿人:黄聪慧

 

[学会首页]  [关闭窗口]
苏ICP备08000673号